总平台
传统手工艺

庆城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城编席技艺

{{likeNum}}

176

1.jpg

2.jpg

3.jpg

4.jpg



根据庆市文广发〔2018〕65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庆城县将《庆城编席技艺》申报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2月庆政发[2019]12号文件公布《庆城编席技艺》为第四批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席的出现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看看古来已久的“席地而坐”“吃席”,到后来的“席卷全球”,都有席子的影子。

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庆城人多以窑洞形式居住。而窑洞中盘有火炕,为了防止火炕的返潮,人们发明了炕席。制作席的材料多数为芦苇俗称萸子,编织成炕大小一致的形状铺在炕上,人们把制作席的过程称之为“编席”。芦苇席轻巧耐用,表面光滑,纹理美观,席上的缝隙便于使尘土等杂物进入席缝,从而保持了席子表面的洁净。千百年来,芦苇席是庆阳人民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目前,席子主要用在窑洞的炕上,席子的大小多根据炕的大小而量身订做。

编席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起初人们仅为自己使用而已,后来发展成一些能工巧匠谋生的职业。编席的工序复杂,工艺和程序非常讲究。每一道工序都比较严谨,一张好席子,需要上好的芦苇,娴熟的技艺、手艺人的悉心编制,才能编出一张密实、纹路漂亮、耐用的席子。

首先是选择优质的芦苇杆,通过浸泡、压轧、剖刮、碾压等工序,确认其柔性适当,薄厚适中才能开始编织,在编织过程中还要不时的浇水。编织时一般从中间开始,确定好经纬线再向四周延伸,确认好大小尺过后再从四边收沿,一张席才算完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芦席逐步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少有人再使用芦席,土炕换成床,席梦思和竹席的替代,传统的席子便少有用处,其商品的属性越来越小,这项传统技艺正逐渐消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与此相对,其文化属性愈加突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